日前
李莊的白肉傳統制作技藝
和宜賓王氏糖畫
入選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宜賓舌尖上的非遺小吃有哪些呢?
在此,小編選取介紹
宜賓10個具有代表性的非遺小吃
與大家一起坐享“文化大宴”
宜賓燃面
事實上,早在2011年6月,宜賓燃面就被列入四川省非遺名錄。
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宜賓燃面第三代傳承人曹祉清,經過多年研究,得出了燃面的 “最佳配方”。
燃面所選用的材料是以當地優質面條為主料,以宜賓老壇芽菜、小磨麻油、鮮板化油、八角、芝麻、花生、核桃、二荊條辣椒、上等花椒,以及香蔥、豌豆尖或菠菜葉等輔料,將面煮熟,撈起甩干,去除堿味,再按傳統工藝加佐料即成。
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宜賓燃面第三代傳承人曹祉清,經過多年研究,得出了燃面的 “最佳配方”:“水面100克,沸水里面煮50秒至55秒,起鍋后放10克醬油拌勻,然后依次放花生12克,特制紅油、香油、豬油共25克,芝麻3克,蔥5克,佐以芽菜等,一碗地道的燃面就誕生了?!?/p>
南溪豆腐干
起源于清末并一直流傳至今,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涵蓋了南溪人百年飲食文化內涵,是南溪人風土人情、生活習性、精神、文化的一種體現。
近年來,作為區域龍頭食品產業,南溪已打造成中國豆腐干產業縣,南溪豆腐干發揮出極大的傳承保護和開發利用價值。
人們把豆腐的水分壓榨得很干,放在灶上用木炭火慢慢烘烤,烤過之后放入加有各種天然香料的鹵水中進行鹵制,讓各種香味被烘干的豆腐充分吸收,然后再一次烘烤,就這樣反復鹵、反復烤,最終制成綿軟鮮香的豆腐干,即“玲瓏剔透的僰人豆腐干”。
南溪豆腐干傳統手工制作工藝講究精湛細膩的手工操作,鹵水為30多種香料混合名貴中藥材熬制而成,至今都只有郭大良心傳承人才知曉祖傳秘方。
李莊白肉
大廚握一刀,掌一案,2斤長30厘米,寬15厘米的熟豬肉,可片成45片厚僅1—2毫米的肉片,輕薄透如紙張。再蘸上一碟由糍粑海椒、蒜泥、醬油、少許糖與味精調和的蘸水,將肉送入嘴里,口中就能幻化出肥美柔和、清香適口,爽滑柔韌的極品肉味。
這是宜賓人都熟悉的李莊蒜泥刀工白肉。
李莊白肉的魅力,不止在于入口的美味,更在這片白肉上也承載著獨特的宜賓地域文化。
白肉選材必須是皮薄肉嫩、肥瘦比例恰當的品種豬,8個月到一年左右的豬為最佳。白肉取材于豬后腿將臀部去掉第一刀之后的部位,俗稱“二刀肉”,這一部位的肉做成菜后肥瘦不脫離,無泡少筋,可謂“精品肉”。
將“二刀肉”刮凈后,冷水下鍋,煮制過程中,水溫保持90攝氏度,煮約30分鐘,將肉撈起放在涼開水中浸泡。
刀工才是李莊白肉成敗的關鍵。李莊白肉師傅不說“切肉”,叫“片肉”,刀工好的廚師片好的白肉,薄得可以透過肉片看報紙哩。
眉毛酥
眉毛酥在宜賓橫江古鎮已有150余年歷史。
據傳,1862年石達開橫江大戰時,石達開的紅顏知己韓寶瑩流落當地,為橫江糕點匠李老幺所救。韓姑娘在李老幺家治療期間,聽說石達開在成都被“凌遲處死”,眉頭緊鎖,憂思成疾,郁郁而終。李老幺愛慕韓姑娘多時,感念其癡心,便為其做出眉毛狀的糕點祭上,后又將這點心取名為“眉毛酥”。
動人的傳說與美味結合,眉毛酥從此流行于橫江鎮。
眉毛酥的“地位”除了來自它形似眉毛,美觀趣致,外皮酥香,內餡化渣,甜而不膩,酥而香脆外,還在于它繁復甚至神秘的制作工藝。
據介紹,眉毛酥的制作需要兩份面粉。一份用開水將面粉沖成糊狀的熟芡,另一份用熟豬油將面粉和勻,然后將水發面和油發面攪拌均勻,充分揉合,再成條分小團,壓扁加餡。
餡料需用炒熟芝麻、花生米、核桃、蘇麻、白糖、少量熟豬油混合。最后將加了餡料的面塊用手捏成眉毛形狀,下入盛有豬油的鐵鍋炸,炸到合適的程度起鍋即成。
敘府糟蛋
經史料考證,糟蛋始于清朝同治年間,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歷史。
相傳,當時宜賓有一位中醫朗中張竹君,在長期的行醫過程中,用醪糟做藥引在不經意間將盛鴨蛋的容器盛裝醪糟,待醪糟用完之后發現下面還有經醪糟浸泡過的鴨蛋。覺丟掉可惜,故用以食之。把蛋殼剝離發現蛋殼已開始溶化,蛋液凝固,嘗之質地細嫩,甘美豐潤,醇香爽口,落口消融,實為一大美食。
后張竹君又用各種中藥(香料)調味劑置于醪糟中一同糟漬,使其色、味進一步發展完善,使之正式成為一種吃食。由于是用醪糟糟漬而成,故取名為糟蛋,又因宜賓古稱敘府,因此糟蛋又叫敘府糟蛋。
1956年敘府糟蛋首次參加全國食品展覽會,得到了“特色佳肴、中華一絕”的美譽。
糟蛋的工序極其繁瑣,且需要等待漫長的時間,整個工藝的全程純手工。
中都果果
中都果果,是屏山縣中都鎮的有名特產,是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外皮糯軟甜香,果芯酥脆化渣?!笔瞧涮攸c。中都果果是當地極富盛名的一種點心類食品。中都果果又名人參果、宮廷果,初創于哪朝哪代,今已無法考證。
中都果果在當地還有一個有趣的傳統:即未過門的準兒媳婦,在春節之前要到未來婆家做果果,婆家借此機會查看兒媳是否勤勞、持家,若是婆家認為準兒媳婦做得果果不好,則這門親事就不能成,反之則成其好事。當然,這個傳統在今天只是一個參考標準,并不能像以前一樣成為是否能成婚的重要條件。
紅橋豬兒粑
“紅橋豬兒粑”為川南名小吃,“紅橋豬兒粑”是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銀白色,風味獨特,尤以豬兒形狀為主,俗稱“豬兒粑”。
制作工藝上分為吊水豬兒粑和磕粉豬兒粑兩類;從味覺上分為咸味和甜味兩大類。吊水豬兒粑和磕粉豬兒粑皆選用當地優質糯米為原料,分別裹入甜味和咸味等一系列不同風格的餡,經手工精工制作而成,有小豬、茶花、梅花、豆莢、元寶、瓜果等數種精美外觀造型。
蒸熟的豬兒粑晶瑩剔透,透過粑皮糖餡和肉餡隱約可現。紅橋豬兒粑入口綿扎,口感細膩、清香味濃郁,營養豐富。
高縣土火鍋
高縣人民素來就有吃土火鍋御寒的習俗,土火鍋是每年入秋至來年清明期間,每逢家人團聚或宴席賓朋的不二首選。
它用本地砂火鍋按一定比例裝入土雞、豬蹄、豬排、香芋、大骨,以本地土特產竹筍、木耳、菌子、粉條、豆腐、黃花菜為佐菜,添入金鉤、墨魚調味,采用“尖刀圓子”鋪面烹調而成。這樣經過2-3小時烹飪出來的“土火鍋”湯色金黃、香醇味鮮,清淡開胃、老少皆宜。
家人圍坐在火鍋旁,吃著這一鍋的“大匯菜”,熱氣翻騰,熱情四溢,滿屋的和氣,一身的暖意,濃濃的鄉情、親情都融在這鍋菜里,代代傳承。
筠連苗家九大碗
清代、民國時期以來,宜賓民間凡遇婚嫁喪壽或賀開業、請“滿月”等都要備辦九種葷菜宴客,此即俗稱“九大碗”或“九斗碗”。
九大碗是一種傳統,是在肉類稀少的年代農民慶祝喜事招待親朋的方式。這種方式不僅僅是吃一頓肉那么簡單,更是農村社交聚會的一種形式。
隨著各少數民族的融合和歷史的逐漸發展,“九大碗”在筠連縣苗族也自然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成為了筠連苗族人民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的主要組成部分。
苗家九大碗由于獨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文化,其菜肴也與一般的九大碗有所不同,具有豐富的苗族特色。
柏溪“薛永祥糖畫”
糖畫是敘州區柏溪一帶有名的民間手工藝。民間藝人手舞糖勺,隨意揮灑,不到1分鐘的時間,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花鳥蟲魚等形象便呈現在眾人面前。
如果說小孩是因吃而聚攏,大人的圍觀則是純粹的因藝而欣賞了,這就是柏溪人生活中的一部分,這就是敘州區傳統文化現象的一部分?!疤钱嫛笔沁@種文化現象的核心元素,柏溪“薛永祥糖畫”就是敘州區傳統文化現象的一角。
說起糖畫,可算是我國著名的傳統手工藝和歷史悠久神奇的民間藝術,以勺為筆,以白砂糖為墨,在大理石板上速度飛快地勾勒出精美的造型,傳承著藝術的唯美與獨特!
日前新入選的區級非遺宜賓王氏糖畫手藝在翠屏區當地享有名氣。
這些藏在宜賓的非遺美食
你吃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