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給了大眾“川菜=麻辣”的固有印象,川渝火鍋更是固化了這一認同。但四川火鍋的味道并非只有“麻辣”一種,一些地方還有和川渝麻辣火鍋“背道而馳”的不辣火鍋,比如高縣土火鍋。
“土火鍋”并不“土”
每年一到冬季,土火鍋便進入到宜賓人的視野,在宜賓的大街小巷,土火鍋的生意可謂是門庭若市。對于宜賓人而言,“土火鍋”不是“土氣”的意思,反而是一種冬日的潮流美食。
土火鍋的“土”在于鍋,制材一般選用高縣特有的底板泥,底板泥顆粒細密、耐高溫,用它制成的土火鍋導熱慢、保溫強,非常適合長時間燉煮食物。使用的越久的土火鍋,因為高溫烘烤和油水長期浸潤,鍋體發黑發亮,燉煮出來的食物的滋味愈加香濃醇厚。
閑暇之余,約上三五好友,或若干親朋,叫上一個土火鍋,一群人圍坐一桌,邊吃邊聊,隨著炭火燒得土火鍋湯汁不停翻滾,不僅溫暖了腸胃,驅走了寒氣也舒緩了心情。
高縣土火鍋起源于明末清初,那時有把土火鍋當年飯的習俗;2019年,高縣土火鍋烹飪技藝列入了高縣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在高縣至今有這樣一個說法:“無鍋不過冬,無鍋不算年”。這里所說的“鍋”,就是專指高縣土火鍋。一家人圍坐在古樸的土制火鍋周圍,品嘗著火鍋里翻滾的美味食材,熱氣繚繞之間,祥和團聚,讓人倍感家庭的溫暖。
尤其是在除夕之夜,一家人圍坐土火鍋旁,孩子們講述這一年的收獲,父母不停地加菜加湯,圍著火爐,在聲聲鞭炮聲中辭舊迎新,一家人吃著最長的飯,說著最多的話。這時候,高縣土火鍋不僅是一道年夜飯,更成了一種情感的表達。
泥土做出來的土火鍋
夜幕降臨,濛濛細雨伴著寒風吹過冬季的符江。符江是高縣的一個鎮,在南廣河畔。濕寒的天氣讓街頭變得有些許冷清,但是仍有些店鋪的生意十分熱火,最熱火的還是要數鎮里的土火鍋店,十幾二十多個土火鍋擺放在店門口,是這里獨特的“風景”。
要吃地道的高縣土火鍋,就得要用這種泥土燒制的“土火鍋”。這種鍋看似土里土氣,選料卻十分考究,制作工序繁雜,做工要求精細。原材料叫底板泥,俗稱火鍋泥,要從幾十公里外的深山洞里才能挖到。這種泥剛挖出來時很堅硬,經日曬雨淋后就變成了細粒,非常柔軟。
將變軟了的泥與沙等配料通過粉碎機拌成生料,經打、踩、甩等過程制成熟料,再用熟料做成生胚、主鍋體、內膽、生腳等,再經過烘烤、炭燒、上釉等十余道工序后制成成品。每道工序都要精心打磨,來不得半點偷工減料。
如今,要想在外面買到這樣的土鍋,已經不是一件易事,能夠堅守著做的人越來越少了。土火鍋正在退出人們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通電的砂鍋或者銅火鍋,高縣土火鍋以另一種更便捷的方式陪伴著出門在外的高縣人。
葷素為一鍋,細熬慢燉
與我們常見的麻辣火鍋相比,高縣土火鍋可謂是獨具特色,火鍋里都是熟食,上桌便可以食用,鍋底的白湯清淡而鮮濃,老少皆宜,燉煮的食材也非常傳統。
土火鍋的食材一般是一層層的堆疊,吃的時候由上往下一層一層地吃,上層的葷菜口味厚重,下層的素菜充分融合熬煮了兩小時的濃湯,口味細膩清淡。
它的食材主要包括葷素兩類以及調湯用料,葷菜有豬蹄、土雞、酥肉等,素菜則配以海帶、芋頭、木耳、炸豆腐、蔬菜等,再以墨魚、金鉤、老姜、花椒、鹽和味精調味,燉煮開鍋即可食用。這樣的搭配綜合了川內過冬常見的主要食材,而且葷素搭配協調。
高縣土火鍋之所以好吃,就是因為融葷素為一鍋、細熬慢燉的高縣土火鍋不僅滿足了人們對食材多樣、寒冬暖胃的口味需要,暖暖的炭火更滿足了人們交流的情感需求,而高縣土火鍋所體現的兼容并蓄、慢工出細活的哲學內涵,更彰顯了它的魅力。
如今,高縣土火鍋早已走出高縣,常常出現于國內各種美食節現場,在一代又一代精于創作的傳承人的推動下,高縣土火鍋已讓更多世人品嘗到它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