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筍,因早春打雷出筍而得名。瀘州市納溪區豐樂鎮馬村村因為土壤肥沃、水分充足,早在三月,雷筍便開始上市,出筍期一個半月。在豐樂鎮,雷筍產業有著傳奇的發展之路,是鎮鄉聯會牽頭,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的產業支撐。
豐樂鎮天驕雷筍基地(曾運吉攝)
村民們采挖好一筐筐雷筍后,往基地搬運(邱滟茹攝)
“7年前,這里的雷筍初具規模,出筍高峰期,每天可以收上萬公斤鮮筍。”豐樂鎮鄉聯會會員張林說,別的種蔬菜的村民,早上收菜,上午賣菜,每天忙著從鄉下往城里跑,費力不說,利潤也沒有雷筍高。
后來張林把目光盯住了雷筍,想到了抱團取暖。張林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發展模式,目前,馬村村種植雷筍的農戶從40戶發展到200多戶。
張林介紹,他們引進公司,統一管理竹林、統一生產標準,指導筍農高質量高品質生產,嚴格控制農藥殘余;對接上級產業扶持政策,提高筍農市場意識,統一包裝、統一營銷,讓鮮筍在第一時間放到消費者的餐桌上。
村民正在將鮮筍去土、去尾、精選(邱滟茹攝)
在馬村村一個鮮筍加工點,村民們將鮮筍去土、去尾、精選、打包、運輸。“我們以每天鮮筍現挖、現發、現結算,收村民們的筍子,同時還要給他們工錢。”張林說,村上統一結算物流、人工等費用,除了收購村民們種植的雷筍,還會請村民幫忙去尾、挑選大小、裝袋等,每斤人工費用約5角,村民一天的人工收入在180元以上,把利益最大限度地讓給了筍農。
將粗加工的雷筍稱重后打包發送到消費者手中(邱滟茹攝)
鮮、脆、甜,這是廣大消費者對納溪豐樂雷筍的總體評價。張林說,這還不夠。依托良好的生態優勢,做優做大雷筍產業,打造好具有地理標志的品牌,并以此推動其他多產業發展,來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是他的夢想。
作為一名鄉賢和廣大筍農的“娘家人”,如何準確把握時代脈搏,把雷竹雷筍用到極致,張林有他的想法,“我們要堅持‘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通過雷竹產業,帶動多產業的延伸發展,從而提升雷竹筍產業的集約化、品牌化。”張林說,結合鄉村旅游,通過開發民宿、農家樂、近郊游、游客采摘等方式來發展農旅融合,然后通過培育觀賞雷竹苗和筍干、深加工等伴手禮產品,以旅游帶動農產品銷售,實現農產品附加值的提升。
近年來,豐樂鎮依托當地適宜的氣候條件和豐富的山地資源,在當地種植了1000畝雷竹筍,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同時豐樂鎮還依托鄉賢資源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努力做好筍竹文章,形成了“以筍為主、筍材結合”的竹產業發展道路,筍竹產業年總產值突破600萬元,小小的筍竹已經成為豐樂鎮推進鄉村振興的“利器”。(來源:納溪區委統戰部 撰稿 蔣林志 龍婧 邱滟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