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在瀘州市納溪區豐樂鎮天臺村的水田里卻是一片熱火朝天。一大早,村民們就已經在田地開始采挖澤瀉,滿是一派喜人的豐收景象。
“去年,通過豐樂鎮鄉聯會這個平臺認識了張華,他推薦我來到這邊考察,發現這片水田地勢平坦,離水源近,土質適合種植中藥材,我就決定種植澤瀉試一試。”張義超拿著手中剛采出的澤瀉,一邊去葉一邊介紹到。“去年流轉了35畝田種植澤瀉,預計今年產量能達到5萬多斤,烘干后的澤瀉每斤能賣10元錢?!?/span>
據了解,澤瀉每年8月種植,來年2月便可以收割,澤瀉的種植剛好利用傳統的農閑時段,秋栽冬收,與水稻錯時種植,形成“冬種藥材、夏種水稻”的輪作模式,實現了土地利用的最大化,村民也因此多一筆收入。“下半年把水田流轉出去獲得收入,上半年又可以收回來栽水稻收獲糧食,一舉兩得。”談到稻藥輪作,天臺村村民李德甫表示對這種操作模式很滿意。
澤瀉的栽種,不僅讓張義超和李德甫增加了收入,同時還解決了當地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眼下正是澤瀉的豐收季節,需要大量的工人完成采挖、烘干等程序,周邊村民便來到張義超的澤瀉基地打零工。沙坪村的苗族村民羅真豐就是其中一個。“我一天能采挖100斤左右,按8毛錢一斤來算,一天輕輕松松可以掙80多元,收入還是比較可觀的。”羅真豐說。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關鍵。近年來,豐樂鎮積極引進優秀人才和鄉賢回鄉創業,發展和壯大各村的集體經濟,以此實現農民增收致富。下一步,豐樂鎮將繼續擴大澤瀉種植規模,推廣稻藥輪作模式,推進稻藥循環產業高質量發展。(來源:納溪區委統戰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