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基地共建共享,讓農民安居樂業。2015年,瀘州市瀘縣被列入全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縣,統籌推進農村宅基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和農村集體土地征收制度改革三項試點。經過五年多的努力,改革試點取得了怎樣的成效?近日,記者前往瀘縣進行了實地探訪。
改善生活條件 保障農民住有所居
走進瀘縣玉蟾村山河社區,村民陳遠華邀請我們來到了他家。眼前精致的裝修風格,一應俱全的家具家電,讓人很難想象,三年前,陳遠華一家還住在玉蟾山上破舊的土坯房里。
“原來在山上下來趕集時,來回就是半天,現在我們搬到山下來了,娃兒去讀書也方便了,趕集就更不用說了,用電瓶車的話,幾分鐘就到了,生活條件當然比山上好多了?!标愡h華說。
變化始于改革,2015年11月,玉蟾村正式啟動實施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為了改變過去村落零散亂破,大量農房閑置、超面積占地等情況,玉蟾村引導農戶自愿有償退出原有宅基地,將宅基地退出后節余的建設用地通過流轉變現,并整合扶貧資金統規統建了占地26.4畝的山河社區聚居點。社區內,黨群服務中心、衛生室、運動場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家門口就有衛生室,有點小病小痛,拿藥也方便,還會定期給我們做身體檢查,對村民還是很貼心的?!标愡h華說。
生活條件極大改善的同時,陳遠華還在附近的小區找到了一份保安的工作,每個月都有兩千多塊的固定收入。如今,像陳遠華一樣原來居住在玉蟾山上的全部農戶均已搬遷入住山河社區。以宅基地使用權置換房屋居住權,共有104戶農民在這里從傳統散居搬遷至新型聚居。
“截止目前,全街道共退出宅基地884宗,騰退面積570余畝,其中一戶多宅現象基本消除,農村唯一居住土坯房全面清零,宅基地閑置率將至5%,宅基地利用更加公平合理。 ”玉蟾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刁顯彬表示。
創新建設用地盤活利用 農民集體收入“雙豐收”
鼓勵農民自愿有償退出閑置宅基地后,如何更好地將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將沉睡的“死資源”變成流動的“活資產”,讓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是關鍵。
播種期來臨,在瀘縣喻寺鎮譚壩村,拖拉機正在陸續對農田進行翻墾,為今年的雜交水稻制種做前期準備?!把矍翱吹降倪@片土地,就是我們專業合作社在2016年承包了譚壩村流轉的300畝土地,主要是用于水稻制種,我們每年的年產值是在100萬左右。 ”瀘縣粟喻糧油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世超介紹,在土地流轉以前,這樣的產值是難以想象的,接近以前的5倍。
土地制度改革試點以來,譚壩村緊抓發展契機,盤活了大量閑置土地。全村采取“集體經濟組織+龍頭企業+農戶”的發展模式,在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同時,為農戶增收致富創造了條件。目前村里占地20畝的眾創產業園糧食加工廠二期的廠房主體已經建設完畢,項目投產后,糧食日加工能力將達到120噸至200噸。
“最低保證譚壩村至少50個就近務工人數,同時我們整個廠房,因為產權屬于我們村集體的,我們與欣禾糧油公司采取租賃的方式,每年的租金將近30萬,年底的時候我們也會把這個集體收入按股分紅,給我們當地的群眾?!弊T壩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馬仕彬說。
“房子拆遷了得到了補償,土地承包也有錢,還有廠區我們去打工也有錢,還分得到紅,一年增收可以達到8000元左右,日子過得比以前好多了?!弊T壩村一組村民張世明感慨地說。
得益于農村土地制度改革,2017年,譚壩村正式脫貧摘帽。目前,譚壩村已成功創建省級“四好”村,通過產業融合發展,以糧油基地、果蔬基地等為依托,大力發展觀光旅游和農事體驗,累計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2020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約198萬元,村集體資產突破7000萬元,實現了從“貧困村”到“千萬村”的蛻變。
喻寺鎮政府鎮長鐘權表示:“譚壩村作為我們改革的試點村,像這樣的村在喻寺鎮有11個,通過改革,鎮村的財力累計得到了補償1.3億元,農民的居住條件得到了改善,基礎設施得到了增強,建成了我們兩百余公里的農村道路。 ”
據統計,試點期間,瀘縣共騰退宅基地并復墾耕地2.27萬畝,建成山河社區和譚壩田園綜合體等幸福美麗新村35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0455元提高到了16765元,參與宅基地資源有償退出的村平均收入達100萬元以上,11萬農民在新村和城鎮適度聚居,大力推進了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
“下一步,瀘縣將全力推進新一輪宅基地改革試點,力爭形成更多可復制、可推廣、惠民生、利修法的創新成果,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更大的動力?!睘o縣農業農村局宅基地制度改革辦主任賈剛強說。
(來源:四川觀察)